n140170

标签: 货币政策

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: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四个领域 针对性非常强
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张琼斯)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充分释放政策效应。会议提出,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,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。用好各项...

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: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 适时降准降息仍有可能
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张琼斯)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充分释放政策效应。会议提出,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,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。用好各项...
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:货币政策不再提“适时降准降息”总量工具可能仍在政策成效观察期

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,不再提及“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”,而是要求“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”,更多聚焦于对现有工具使用的关注。明明预计,中国人民银行仍将维持稳中偏松的政策取向,...
中共中央政治局: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

中共中央政治局: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

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充分释放政策效应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,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。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...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在等中国先撑不住。2022年以来,美联储猛踩油门,把利率推到高位,主要是为了压住通胀,2024年9月,他们降了一次息,把利率调到4.75%-5.00%,但之后就没啥动静了。2025年,全球经济还是一团迷雾,美联储却像老僧入定,稳坐钓鱼台,为什么?一方面,美国经济还没到非降不可的地步,通胀虽然下来了点,但离2%的目标还有距离,美联储主席说了,降息得看数据说话,另一方面,这高利率可不只是管美国自己的事,全球资本都盯着呢,保持高利率,美元就能继续当“吸金石”,把全球资金往美国吸。这对中国来说压力可不小,资本外流的风险随时可能冒头,美联储这招像是故意在给中国经济出道难题,观察咱们的耐力。美联储的高利率就像个大磁铁,全球资金哗哗往美国跑,美元汇率也水涨船高,这对人民币可不是啥好消息,贬值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,有研究说,美国收紧货币政策,可能让中国经济产出掉1%。2024年,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波动已经让国内有点吃紧,离岸市场的影响开始传到在岸,美联储的高利率更是火上浇油。中国要是降息刺激经济,人民币可能贬得更厉害,资本外流的风险就更大;但要是不降息,国内投资和消费又可能被压住,进退两难。美联储这是在给中国来一场“压力测试”,看咱们在资本流动这盘棋里怎么走。美元强势,人民币相对弱势,短期看,出口可能有点甜头,但进口成本也蹭蹭上涨,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这些大宗商品,中国可是全球头号买家。2024年9月美联储降息后,大宗商品价格晃了一下,但高利率一持续,市场又冷静下来,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就摆在中国面前,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还没完全散去,虽然2025年有些关税减了点,但美国对华贸易的限制还是让中国出口有点喘不过气。美联储的高利率不仅稳住了美元的地位,还变相削弱了中国在贸易谈判里的底气,这招看着不动声色,实则步步为营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制造业和基建投资都挺稳健,但外部压力也不是开玩笑的,美联储的高利率让中国央行在稳汇率和促增长之间得好好掂量。2025年5月,中国本来想降息放水刺激经济,但最后还是稳住了基准利率,优先保汇率,这种两难的局面,美联储估计早就算到了。中国要破局,首先要优化货币政策,既要稳住汇率,又得给经济加点活力,比如通过债券市场吸引资金,还要继续推人民币国际化,少依赖美元,虽然这路不好走,但扩大跨境结算是个方向。2024年八成在华美企都赚了钱,说明中国市场还是有吸引力的,内循环得再加把劲。未来几个月,全球经济估计还有变数,美联储可能会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调政策,但对中国经济的关注肯定不会少,咱们得步步为营,走好自己的路。信息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《美联储降息或待7月后,人民币会否加入亚洲升值潮?》

“新美联储通讯社”:2张反对票,3个阵营,关键是“鲍威尔在发布会是否暗示9月降息

“新美联储通讯社”:2张反对票,3个阵营,关键是“鲍威尔在发布会是否暗示9月降息NickTimiraos表示,美联储内部已经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阵营:一派想马上降息,担心劳动力市场恶化;中间派想等更多数据确认关税影响温和;另一派则更谨慎,等看到明显经济疲软才行动。他认为,关键是周三鲍威尔在记者会上有关9月是否降息的暗示。

新加坡维持货币政策不变,警告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

新加坡金管局周三维持货币政策不变,因为这个依赖出口的城市国家正在努力应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担忧。新加坡金管局表示,将维持新加坡元汇率区间斜率、宽度和中点不变,同时警告称,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长“预计将在2025年下...
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,中国就得爆雷,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,美国就该降息了,那中美的

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,中国就得爆雷,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,美国就该降息了,那中美的

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,中国就得爆雷,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,美国就该降息了,那中美的金融博弈,到底谁能站到最后呢?中美这场金融博弈,说白了就是比谁更能扛,美国觉得只要自己不降息,中国就得撑不住,可他们哪知道,中国的韧性远超他们的想象。先看看美国的如意算盘,他们从2022年开始疯狂加息,把利率从接近零一路加到5%以上,想通过高利率吸引全球资金回流,让其他国家货币贬值、资本外流,从而收割全球财富。可这招这次不灵了,中国不仅没跟着加息,反而逆势降息,通过稳汇率、降准等措施稳定了国内经济,美国以为这样就能让中国爆雷,结果自己却先陷入了困境。美国的问题一大堆,首先是高通胀,虽然加息抑制了部分通胀,但核心通胀仍远高于2%的目标。而且,高利率导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暴涨,2024年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,占财政预算的14%,这意味着每收七块钱,就有一块多要还给债主。更要命的是,美国国债规模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,占GDP的123%,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。此外,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激烈,债务上限谈判经常陷入僵局,穆迪已经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,这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信用。再看看中国这边,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,这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,即使美国不降息,中国通过扩大内需、推动产业升级,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。2023年中国GDP增长5.2%,超过预期目标,外贸总额突破40万亿元,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.1万亿元,这些数据都说明,中国经济的韧性比美国想象的要强得多。在货币政策方面,中国坚持独立自主,不盲目跟随美国的节奏,美国加息时,中国选择降息,为市场注入流动性,同时通过定向刺激支持制造业和小微企业。这种灵活的政策调整,既保证了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,又避免了大水漫灌,虽然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压力,但中国通过调节外汇市场供求、设置逆周期因子等措施,保持了汇率的相对稳定。在科技领域,中国也取得了重大突破,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,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。美国原本以为人工智能是自己的优势,可中国的DeepSeek等技术突破,让美国的信心受到了打击。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更是领先全球,光伏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出口大幅增长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,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东移,IMF的数据显示,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18%,而美国只有15%左右,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,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。中国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,在金砖国家中的本币支付比例首次超过美元结算,这都表明美元的霸权地位正在动摇。美国的盟友也开始撑不住了,欧洲、日本等经济体在加息过程中遭受重创,纷纷被迫降息,加拿大、瑞典等国在2024年已经开始降息,欧洲央行宣布将在2025年末之前降息六次,美国的盟友都扛不住了,美国自己又能撑多久呢?现在,市场普遍预测美国将于2025年降息,最迟不超过年底,这意味着美国的金融战已经接近尾声,而中国的形势将随着欧美降息而好转,中国的经济拐点即将到来,这是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。当然,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,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、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等,但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和调控能力来应对这些问题,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,推动高质量发展,不断提升经济的抗风险能力。总的来说,这场金融博弈的结果已经很明显,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不仅没能击垮中国,反而让自己陷入了通胀、债务和政治斗争的泥潭。而中国通过稳扎稳打的策略,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,在科技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。随着欧美降息,中国的经济将迎来新的机遇,这场马拉松,中国显然更有希望笑到最后。
为了收割到东方大国,美联储就是不降息,宁可每年支付1.5万亿的债务利息也不降!

为了收割到东方大国,美联储就是不降息,宁可每年支付1.5万亿的债务利息也不降!

为了收割到东方大国,美联储就是不降息,宁可每年支付1.5万亿的债务利息也不降!​但它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碰上了对手,东方大国的定力令美联储左右为难,坐立不安!你打你的,我打我打我的,根据自己的节奏来,不折腾不犯错。网友表示:我们按既定方针干我们的大事!他爱咋的咋的,别让它带了节奏——这就是大国战略定力。估计鲍威尔不降。这些年发现美国一个特点,就是疯狂,宁肯毁掉一切也必须达到目的的那种疯狂。对此,你怎么看?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这是要自己作死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这是要自己作死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这是要自己作死,那么高的利息要还。美国一直靠着美元潮汐来收割全球财富。美联储降息的时候,美元就会流向世界各地,去寻找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,把当地的资产价格炒起来,然后再带着增值利润回流美国,完成一次收割。之前,拉美、日本、东南亚等地都被它这么收割过。可这次,美国的如意算盘在中国没打响。中国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,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,更是一路腾飞。在美国的计划里,中国本是被圈养的“肥羊”,可中国不仅没被收割,还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,高铁、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都走在了世界前列。而且,中国还和俄罗斯、伊朗等国家达成了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协议。所以美联储迟迟不降息,就是想继续对中国施压,试图完成它那没成功的收割计划。要是能把中国收割了,那可就是百万亿美元级别的体量,不仅能搞定美国那35万亿的天量债务,还能让美国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再“风光”几年。除了想收割中国,美联储不降息也是因为它面临着两难的处境。一方面,美国的通胀问题还没彻底解决呢。虽然核心通胀率从历史高位回落了一些,但还是顽固地徘徊在2%的政策目标之上。如果这时候贸然降息,可能会让前期抗击通胀的努力白费,物价又会反弹,甚至引发市场预期失控。另一方面,美国的经济数据也很矛盾。消费支出和股市有时候看起来还挺有韧性,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偶尔会闪现复苏信号,但就业市场却已经出现疲态,失业率在悄悄攀升,商业投资意愿也持续低迷。在这种情况下,美联储也不敢轻易降息或者加息,只能先等着,看看经济到底会怎么发展,等有了更清晰的经济轨迹后再做决策。近年来,美联储的决策权威已经受到了不少冲击,误判通胀、政策反复等问题,让市场对它的信任度有所下降。现在美国政府一直在施压让它降息,但它要是轻易妥协了,可能会被市场认为是“政治工具”,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美国国债的避险属性都会受到影响。但美联储坚持高利率,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不少伤害。企业融资成本变高了,制造业投资就被抑制了。房地产市场也遇冷,新屋开工数量大幅下降。居民消费也受到影响,房贷、车贷利息那么高,大家都不敢随便花钱了,零售数据自然就疲软了。而且,美国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也多了很多,占GDP比重都超过3%了,财政政策空间被压缩得厉害。经合组织都把美国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了,还上调了通胀预期。未来到底会怎样,还得看美国后续的政策调整,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。